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程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十大网投正规信誉官网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文件精神,结合网投官网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建设原则
1.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推动课程改革,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导向,聚焦新工科、新医科和新文科专业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优化课程体系,完善课程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评价机制。
2.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优先支持已有建设基础、具有优势特色的课程,扶强扶特,示范引领,带动全面。
3.注重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的前沿成果引入课堂,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加大学习投入、科学“增负”,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4.充分利用现有优质课程资源、课程平台和现代信息技术,突出教学方法的先进性与互动性。
第三条 建设目标
根据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总体部署,构建“校级—市级—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体系。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不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努力建成一批质量高、校本特色鲜明的一流课程,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推动课堂革命,实现学院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通过建设,打造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学院课程建设水平整体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第二章 申报与建设
第四条 课程申报范围
纳入网投官网人才培养方案且设置学分的本科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通识课等独立设置的本科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等。
第五条 课程建设类别
(一)线上一流课程
突出优质、开放、共享,以现代化教育为手段,坚持建以致用的原则,构建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合理、类别更加全面的精品线上一流课程。
(二)线下一流课程
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重塑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课堂设计,增强课堂互动,提升课程学习的挑战性,实现目标融合创新、内容融合创新、技术融合创新、模式融合创新的课堂革命,发挥好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作用。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实际对课程进行改造,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打造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一流课程。
(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推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着力解决真实实验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大型综合训练等问题,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
(五)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第六条 建设内容
(一)优化教学内容。精心编排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基础与前沿相结合,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教学内容要有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要反映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发展并适当提高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增加课程的挑战度。
(二)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开展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解决好创新性、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问题,杜绝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现象。强化课堂设计,杜绝单纯知识传递、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现象。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杜绝信息技术应用的简单化、形式化。
(三)强化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秩序,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健全多种形式的基层教学组织与教研机制,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定期集体备课、研讨课程设计,完善课程组和课程群建设机制,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效果。
(四)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在学校SPOC平台等学习管理平台建设课程网站,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教学团队介绍、电子教材、授课录像、网络课件、案例库、试题库、参考资料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五)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不断完善课程实验和实习教学平台,积极开设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六)完善评价机制
采用多样化作业设计体系和课程考核方式,加强研究型、项目式学习,丰富探究式、论文式、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方式,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等评价,不断建立完善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机制,提升课程学习的广度、深度和挑战性。
第七条 申报条件
(一)校级一流课程申报条件
1.申报课程应至少经过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取得实质性改革成效,在同类课程中具有鲜明特色、良好的教学效果,符合相关类型课程基本形态和特殊要求,并承诺入选后将持续改进。课程负责人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已独立完成1门课程以上教学任务,课程教学团队结构合理,师德高尚,学生评价良好。
2.课程目标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课程目标有效支撑培养目标达成,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设计合理。
3.申报课程负责人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承担申报课程的主讲教学工作不少于2年。申报课程团队成员须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高度的教学热情,具有较为先进的课程建设理念,人员结构及任务分工合理。课程负责人及团队其他成员总人数限6人之内。
(二)市级、国家级一流课程申报条件
市级、国家级一流课程申报根据上级文件要求执行。原则上从校级一流课程中择优申报。
第三章 运行与管理
第八条 市级、国家级一流课程运行与管理
市级、国家级一流课程运行与管理根据上级文件要求执行。
第九条 校级一流课程运行与管理
1.校级一流课程采取课程负责人制,积极开展课程建设的各项工作,定时上报课程建设进展情况。
2.在一流课程建设中,应定期组织自评和督促检查,对发现问题的一流课程限期提出改进措施并及时整改,同时将检查情况及时报教务处备案。学校将进行定期抽查,未达要求且限期未予整改者,将取消一流课程立项资格。
第十条 校级一流课程每年评选10门左右,建设周期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3年。
第十一条 获得学校立项的课程,给予0.5万元/门的经费资助,获得市级以上立项的课程,若其主管部门关于经费配套问题有政策性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若无明确规定的,对于有经费拨付的,学校将不再给予经费配套。对于来源单位无经费资助的且无明确规定的:获得市级立项课程,给予2万元/门的经费资助;获得国家级立项课程,给予20万元/门的经费资助。根据实际建设成果发生费用情况在额度范围内报销。
第十二条 校级一流课程按照建设内容完成建设后,至少应有以下1-7项所有成果方可提交验收申请。
1.一份新修订的课程教学大纲。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明确思想政治内容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
2.一套体现一流课程建设的新课件。
3.一份体现一流课程教学设计的新教案。
4.在校内教学平台上建设一个形式与内容丰富的一流课程资源库,不少于16个,内容可以是:人物故事、经典事例/案例等,形式可以是:视频/word/PPT等,其中视频资源不少于8个。
5.一份能够反应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是:反馈/感悟/调查问卷/听课表等形式的学生评价或同行评价。
6.一个可以体现一流课程建设特色的1节课教学视频。
7.其它能体现改革成效或者特色亮点的课程建设材料,不少于1项。如:全校示范公开课资料,参加各类可以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会议的课程建设团队教师的发言稿、论文等交流资料,校级以上说课/讲课比赛获奖、案例获奖、教改项目等。
第十三条 校级课程项目验收程序:课程负责人提交结题申请,教务处集中受理,并组织专家评审。被认定为市级、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课程自动结项。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自颁布之日起施行。